香港合拍片《焚城》选了一个冷清的档期上映,足见片方对这部作品的信心,如果没有过硬的质量,未必敢拿这样一部高投入的大制作来豪赌。
在港片式微已久的大环境下,香港电影人一直在寻求突破之道,首次聚焦辐射灾难题材的工业大片《焚城》尤其寄托了这股热望。
仅从故事层面来说,《焚城》的确走出了港式大片长期以来的疲软窠臼,在一众动作片、犯罪片中开发出了新的题材,用灾难片的叙事手法直击环境危机的现实议题
影片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给出故事背景——全球每年有3500万吨电子废料持续产生,不法商人以低成本将其从发达国家回收,再转卖到落后国家,其中大量废料经由香港转运。
正是这些富含放射性物质的垃圾,埋下了日后危及全港的致命危机,消防员在一次救火行动中,触发了这个潘多拉魔盒。
在全球范围内,涉足过辐射灾难的影视题材并不鲜见,但在国内还是首次被搬上银幕,《焚城》试图追赶国际工业制作水平的决心可见一斑。而另一方面,这也是电影创作者对现实议题的切身回应,影片监制江志强曾透露,《焚城》的诞生跟他看过的一则新闻有关,内容正是关于香港成为全世界电子垃圾中转站的真实报道。
整个影片时长为136分钟,故事却仅发生在24小时之内,这为制造叙事中的紧迫感和悬念感提供了一个很小的切口。
在一个非法运营的垃圾回收场中,报废的医疗扫描仪被黑工拆卸,泄露了其中的有毒放射性物质铯137,人接触这种物质后会很快出现胸闷、呕吐和身体溃烂等症状,甚至危及性命,受污染的地区几十年内都不宜居住。更关键的是,铯137能溶于水,一旦与水相遇就会快速挥发。
影片设置的24小时倒计时,正是源于一场热带风暴的逼近,消防员必须在风暴来临之前有效掩埋铯137,这让整场极限救援显得更为刻不容缓。不同于以往灾难大片中密集的视觉轰炸,《焚城》反倒专注于微小场景和细节的刻画,其中尤以消防小队深入回收场探取危险放射物的情节最为典型,那场戏没有音乐的铺垫,没有激烈的冲突,有的只是无限缩小景别的特写镜头和极其缓慢安静的动作,却制造出悬念迭起的紧张感。
灾难片要想做成功,最大前提是需要引导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相信眼前的一切都会真实发生。为了营造影片的写实感,《焚城》从各个维度做足了细节。
首先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非法垃圾入港的时间是1996年,危机爆发则是在2007年,这在无形中强化了观众对故事真实感的认知,让人仿佛在回顾一场已发生过的灾难。
不仅如此,影片还引入了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放射性污染事故,1987年在巴西的戈亚尼亚,仅仅93克的铯137泄露就造成超10万人接受检查治疗,很多人因此患上白血病和癌症,事故的灾难性和偶发性与影片如出一辙。
同时,影片还不计成本搭建了垃圾回收场、礼宾府的地下防空洞和蓄水池等重要场景,为故事背景提供了逼真的活动环境。虽然定位于商业大片,但影片几处爆炸的视觉场景没有一味追求宏大,而是恰如其分地塑造其真实的氛围,更加追求身临其境的观感。当片中的天文台台长播报香港的受灾范围,粉岭、深水埗、荃湾、天水围、沙田……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具体地名,也很难不让人产生代入感。
影片甚至将灾后香港的城市面貌做了模拟呈现,这样一片肃杀的香港在银幕上确实罕见。
这也是《焚城》对灾难类型片的进一步拓展,不仅仅构建灾难下的视觉奇观,也展现人在灾难中的应对和表现。
片中权力斗争的情节主要围绕港府最高决策层进行,前任财政司司长范伟立(刘德华 饰)辞官后成为一名环境保护专家,辐射污染事故发生后,他的一切决策都以保护民众性命为首要考虑,却与替特首主持大局的现任财政司司长Cecilia(莫文蔚 饰)发生了激烈冲突。两人的一系列针锋相对,凸显出港府内部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政治博弈手腕,这样的尺度表现对内地观众来说尤为新鲜。
《焚城》一开始就指出了影片的核心立意——“人祸,有时比天灾更可怕。”这场毁天灭地的末日危机,追根溯源是一场人祸。
江志强不愧是《寒战》系列的缔造者,敏锐地洞察到观众对政治文戏的兴趣,从而再次延续了港片在这方面的优势,不断探索新的创作表达空间。
相比于已经退出官场的范伟立,Cecilia在危机中的表现时时体现出一种官本位意识。当范伟立推测出致命放射源的存在时,Cecilia迟迟不肯做出决策,十万火急的关头还要先等现场报告,行政官僚体系的作风一览无余。
垃圾回收场起火后,范伟立第一时间建议放水救火,虽然他知道放射性物质溶于水后会加速扩散,但即将来临的风暴天气容不得再继续犹豫,能救一人是一人。然而Cecilia坚决不同意放水,理由是:“下雨是天灾,市民能理解。但向火场射水导致辐射泄漏,就是决策失误。”言下之意,虽然造成的后果都一样,但这责任本官不负。在场一众者中,只有范伟立敢于戳穿她的私心:“你的官位比他们的命还重要吗?”对脱离民众的官员也有一针见血地讽刺:“你们坐在空调房里,知不知道下面有多危险?”
《焚城》对官场生态和官员心理的刻画相当耐人寻味,影片并未将他们处理成功能化的丑角,而是深入这一系统对人性的塑造。
片中,Cecilia以不想造成公众恐慌为由,试图封锁辐射消息,背地里却悄悄通知自己的家人离港。可笑的是,她的一众同僚也莫不如此,会议间隙都在偷偷给家人打电话。并且,这群号称“还要主持大局”的决策者,一面转移到了地下防空洞,一面呼吁全市市民留在家中、关好门窗,罔顾有毒尘烟已经蔓延全港的事实。最终,是范伟立不愿赌上民众的性命,向媒体放出了辐射消息,替公众争取到疏散时间,不惜为此违反保密协议,因而面临最高七年的监禁。
在这里,影片可以说是部分承担了普法的功能,通过角色之口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公众具有最基本的知情权。
影片还使用了一组非常克制的对比镜头,展现出得知真相后的民众并未陷入混乱,而是一路秩序井然地疏散,关键时刻会主动为消防车让路,也会把为数不多的食物分享给别人。短暂的恐慌只出现在息期间,因为谣言的传播比真相的公开更具杀伤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也正是在写实感和类型片的融合过程中,《焚城》出现了不少失衡的叙述,导致影片成功的地方也正是它失败的地方。
影片在将镜头对准权力高层之外,还有另一条并行的叙事线索,也就是消防员的平民视角,不同于对政府官员的复杂刻画,片中的消防员由于显得过于扁平而缺失了感染力,从而折损了影片的情感表达。
消防小队被塑造成一组群像,有即将退休的老将,有入团不久的新人,也有人刚成为父亲,还有人失去了同为消防员的姐姐。然而这些人物背景仅仅停留在一个个身份标签上,没有成为推动人物行动的心理机制,也让角色的个性变得模糊而趋同。几位消防队员从头至尾都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慷慨气概,确实足够伟大,但也因此丢失了人性的细节,我们看不见他们的恐惧、渴望或是疲惫与无奈,也就无法与这样充满距离感的人物深刻共情。
不妨大胆假想一下,既然影片已经塑造出了在身份地位和行动立场上与消防员迥然不同的官员,为何不将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更直观的呈现,这在戏剧张力和现实表达层面都有足以深挖的空间。
由于有过多道德光环缠身,消防员在艺术创作中不是一个容易塑造的群体,但港片在这方面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比如2014年上映的《救火英雄》。《救火英雄》中的消防小队同样是一组背景各异的群像,任何一个人都表现出了鲜明而多面的个性:消防队长会因为一次决策失误而变得犹疑不决,从逃避责任到勇敢赴死,最终完成了个人的内心救赎;升迁最快的队员在乎荣誉,但这并不妨碍他依旧会在救火行动中竭尽全力;最勇敢的队员看似无畏,却始终没有办法克服在大火中失去女儿的心理创伤。这些救火英雄都谈不上完美,甚至时时要与自己的不完美交锋较量,也正是这些与普通人无异的缺陷和平凡,才让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变得更令人敬仰。
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没有一个角色被塑造成邪恶的反派,灾难的发生和扩散不过是一场接一场的偶然,电力公司希望在平安夜全力供电,在油管附近烧纸的老人只是想祭奠亲人,不同的立场环环相扣,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比之下,《焚城》中的罪行最终都由贪婪的不法商人承担了下来,正邪对立的思维未免有些过于简单。
《焚城》的割裂感就在于,一方面在努力营造写实感,一方面却又陷入了诸多失真的地带,这让观众不得不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感中反复进出。
如果说,影片对消防员全然伟大、光荣的形象塑造,是源于对这一群体的象征意义的重视掩盖了对个体的观察,那么片中对其他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呈现也同样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片中身为前任财政司司长、现任环境保护专家的范伟立,却有一个从事基层消防工作的妻子,这样的婚姻组合多少让人有些出戏。而这又牵引出一个令人不敢细想的推测,若不是这样小概率的婚姻组合,权力高层与普通民众的情感连接还有合理发生的基础吗?与此同时,赫然矗立在垃圾回收场旁边的豪宅也有些让人不敢相信,而这样在现实中不太也许会出现的偶然,再一次成为剧情解决危机的关键。
而到了香港即将全城覆灭的紧要关头,一直扮演救世角色的仍然只有势单力薄的消防员们,让人不禁疑惑,偌大一个国际化都市应对灾难怎么会表现得如此原始?
这些在社会关系层面并不具备说服力的背景设计,就如同一段段坍塌的地表陷漏,让立于其上的人物和故事都变得悬浮起来。
整体看来,《焚城》的缺点如同它的优点一样明显,但它依然将港片的水位向前推进了一步,让人看到了港片不断自我更新的可能性和生命力。
只是疲弱的市场寒冬未必能回应创作者的热望,影片虽然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上映9天票房仅停留在1.6亿,猫眼预测其最终票房为2.7亿,影片能否收回成本尚不可知。
对比2019年上映的《烈火英雄》,同样是以消防员为主角,最终收获了17亿的总票房。那时候,这样融合了主旋律色彩的热血故事还能点燃人心,观众不会深究影片的质量,愿意为自己的情怀爽快买单,短期内此情此景恐怕很难重现了。
《焚城》非常大程度上剥离了主旋律的腔调,试图将观众的注意力拉回到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上,如今看来收效甚微,这也提出了灾难大片未来何去何从的问题。
影院沉寂已久,什么样的故事和情绪才能真正激发观众的兴趣,对所有创作者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